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 桃園龍潭石門山步道

石門山又名小竹坑山,位於石門水庫右側而得名,海拔 551 公尺,因山實在太小,高低起伏不大,健行山友就隨意走出一大堆小徑,使得分叉路線非常多,第一次來倒是有點無所適從,步道沿途植物茂密,盡是油桐樹、相思樹和蕨類植物,林相多樣,一路輕鬆蜿蜒而上,可說是一條老少咸宜的健行路線。
步行時間:勞工育樂中心→觀世音菩薩像步道入口→石門山→景春步道出口→勞工育樂中心,成一O型路線約 2.5 小時。
由於這裡的步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特別用了不同顏色的里程標示水泥椿,黑色代表主要步道,綠色代表景春步道 (這條步道景觀較佳且標示較詳細,其它路線只能憑感覺走,不過放心這裡每一條小徑都是互通的),黃色代表次要步道來分別。↑↓
石門山勞工育樂中心,可將車子停在這裡。
石門山勞工育樂中心旁,取直行由觀世音菩薩像步道進入,登上石門山後,再由左下順著剛上來的道路,不遠處就可看到景春步道出口回到勞工中心的停車場,完成一環繞路線。
觀世音菩薩像步道 ↑↓
取右上  ↑
取右上,左線則到觀音聖像後方的龍穴崗 ↑
觀音聖像所在地據說是陳氏兄弟的私人產業,假日時陳氏兄弟會在此處提供無限量的免費愛心稀飯以及簡單的醬菜配料讓來訪的遊客隨喜用餐,旁邊有販賣大溪當地的豆乾名產小店,其實這裡反而是整個石門山區展望最好的地方,可以遠眺新竹、桃園、與新北三個縣市,上到了最高點石門山三角點因山頂樹木的關係,視野只能侷限在正前方。
今天天氣不好
由菩薩聖像後方小徑蜿蜒而上 ↑
龍穴崗旁邊有一個小平台,視野不錯,不過今天天氣不好,就看不到什麼遠景了 !
往前一點點有個叉路,我們選擇比較近的 20 分鐘路線,這條路平坦好走,40 分鐘路線的走勢,比較靠近稜線的方向。
本來應取左下,我們選了右上,竟又走回了 40 分鐘的稜線路徑,哈哈!有時還真取巧不得!
 稜線路徑 ↑↓
步道雖整理得很乾淨,但我們還是看到了一條長蟲!
蟬退 ↑
夫妻石 ↑
石門山一等三角點 H551m,為台灣小百岳之一 ( #023),這裡方圓 10 公里內沒有一座山比它高。
峰頂視野只能侷限在正前方
平台前方有左右兩條叉路,取左回到景春步道,右線通往何處不得而知。


取右接景春步道、好漢坡,直行往觀音像步道和勞工中心,左轉回石門山不取。
取左續行景春步道,直行好漢坡不取。


直行,右轉不取。


抵達石門水庫收費站一帶的入山口,這裡有飲料、小吃等不同攤位。↑↓

出口處有攤老闆自製的豆花 ↑

接著回到景春步道的出入口,再取左往勞工中心停車場。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桃園大溪打鐵寮古道

打鐵寮古道位於大溪三層附近,原名「更興古道」穿越白石山與草嶺山間的稜線,是一百多年以前復興鄉和大溪、三峽山區通往大溪街上的要道,當時復興山區和花草林 、新峰、水流東等地的泰雅族及漢人,挑著種植的農作物及獵物,翻山越嶺,走這條古道到大溪街上叫賣,草嶺山為桃園唯一之火山,也是台灣本島唯一的盾狀火山,約100萬年前沿新店斷層噴發。
在三層農路要下坡前左轉處,曾有打鐵鋪 (舊址已成為豬舍),製作各種農具 (鋤頭、砍刀等 ) ,提供山區居民所需,相傳是由前鎮長將此更名為「打鐵寮」。
步行時間:原路往返約 4 小時
北二高大溪交流道下,循大溪指標接3號省道,過武嶺橋接康莊路、復興路,走台七線至三層派出所旁之小路左轉進入到底,即可見左側農家停車場,每次收費 50 元。 (本路線圖取材自網路)
從停車場旁小路走到底左轉再右轉就可進入古道
停車場旁早開的梅花
過了這條竹蔭石板路就可看到太平橋和濟安橋
建橋紀念碑,打鐵寮古道是昔日大溪三層地區通往三民、復興等地的便道,闢路之石階是就地鑿石,再鋪設為石板階梯,興建的年代據說已有百餘年歷史,至今留有建於大正15年 (1926年) 的太平濟安二橋及建橋紀念碑等遺跡,碑身和基座,分別以當地的草嶺石和河床砂岩所建,石碑刻有捐獻者芳名…經過時因碑文字跡已模糊不清,不知這是什麼碑所以沒拍照,回來查資料才知道 (本照片取材自網路)。
太平橋建於大正 15 年 (1926年) ,是古道上由地方人士自建橫越草嶺溪的三座石橋之一 (另二座為濟安橋和東興橋),橋頭石柱及橋兩側為紅磚護欄,橋面已經過整修並鋪上石板塊,原本三拱的橋墩只剩一拱,其餘兩拱已改建為水泥橋墩,從太平橋底下流過的草嶺溪,是大漢溪的支流。↑↓
濟安橋建於大正 15 年 (1926年) ,主要以石頭或紅磚為材料所建的拱形橋,造型相當的古樸典雅,又稱「翹龜橋」,橋的兩端橋柱柱頂為 14 面體造型,獨具一格,橋面則和太平橋一樣,鋪上相同的石板塊。↑
走過舊橋之後隨即接上以卵石舖設的階梯,昔日舊貌躍然眼前,自此坡度開始緩升,沿著草嶺溪而上,古道順著山勢開挖修築,遇山鑿石,築成石板階梯,至今沿途仍保持完整林相,充滿漫步山林的野趣。

步道沿途動植物生態相當豐富

不知能不能吃的山蕉
阿母伯的舊柑仔店,現仍可見殘存的圍牆、磚砌的門柱、廚房爐灶等遺跡,當時由林母夫妻所開設的雜貨店,過往古道的人擔著沉重的貨物,都會在這裡休息喝茶,吃些糕點再趕路,傳說阿母伯每次都會叫客人不要吃太多,因食物補給不易,要留些給後到的人!↑
從阿母伯的店往前走,開始了一段陡坡,這是先民砍伐山區樟木和相思樹後,會把所砍下來的木頭從弄料崎的崎頂,順著山溝滑下,可減輕人工搬運木材之苦,所以稱為弄料崎。
舊崗哨,整個溪洲山脈,在清朝「開山撫番」至日據時代前期,山脈稜線都設有隘勇線,是平地和山地的分界之一,直到後來泰雅族原住民被迫遷移到復興鄉山區,現今已無法看到過往的遺跡,不過這裡後來成為慈湖陵管處的管制區崗哨,現已撤哨只留下舊哨所。
左轉從崗哨牆邊往白石山和東興橋,從崗哨前方則往慈湖停車場 ↑
步道甚為寬廣依然保留著原始林完整的風貌,油桐花、相思樹、山杜鵑、桂竹林的花香綠意,讓人處處驚奇。
 取右往白石山溪邊路 ,左上往電塔保線道到木橋。
從廢崗哨旁山徑往上走,過高點後有塊龍過脈解說牌,接著一連串的之字型下坡,直到右下方看到後慈湖,就開始陡下往溪谷。
行至溪谷叉路,右側應屬於慈湖陵管處的管制區,取左循溪邊步道續行。
步道右側是溪谷,旁有「白石東興南贈」石碑,立於民國 15年,記錄先人蓽路藍縷開鑿道路的艱辛,石碑刻有樂捐者的姓名,對面巨岩下有一石棚,供奉著土地公,這是先民最簡樸的土地公膜拜方式,也是古道上常見的人文遺跡。
沿溪續行不久可看到一繫有登山布條的叉路,取右下越過溪床,再左轉即可抵東興橋,直行則往木橋上白石山或百吉隧道口 (等一下就前方回到這裡)。
東興橋為大正 15 年 (1926年) 興建的雙拱石砌糯米橋,是古道上三座古橋中不曾修建,仍保存最完整的糯米古橋,陰濕的環境,使得橋面往往附生了各種蕨類和陰濕植物,而橋下的草嶺溪雖然河道很窄,卻有小型的壺穴、瀑布、曲流等地形,令人驚嘆!↑↓
過東興橋後沿步道續行
通過柵欄即可看到一丁字路口
右行往白石埤、百吉步道,取左往白石山方向續行。
取左下,右上不知通往何處?
直行往白石山、金山面、樟樹區,取左下通過木橋到慈湖停車場或回到登山口。
木橋
這裡的標示的語意不明,應是過橋後馬上右下就可以回到登山口。
我們過橋先依標示直上往電塔保線道,可回到剛來舊崗哨的後方,不過這條路好像很少人走,大概走了二十幾分鐘,感覺有點路徑不明,不敢再貿然前進,就下撤回到木橋。
下撤到木橋後依標示續行回到剛才越溪的交叉點, 取直續行, 原路回停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