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年代以前,山區交通不便沒有公路,全靠步行,此地盛產之樟腦油,香茅油,木柴,木炭,各種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及貨物。完全依賴挑夫,肩挑到勝興車站,再托火車運往全省各地。
十六份是台灣常見的地名類型,先民集資合股拓墾荒地,就以合股的份數做為地名,當時客家先民來到這裡拓墾,共十六股設有十六座樟腦寮,在山林裡伐樟製造樟腦,後來也有木炭產業,建造炭窯燒炭,挑夫往來挑柴以供應炭窯生產所需,走出了這條挑柴古道,因地名的關係也叫十六份肩挑古道。
古道O型環繞全長才 1500 公尺,一般約走個一小時就可完成,因我們不斷走錯路,竟走了 2 小時 30 分,這是郊區而且銜接都是產業道路,如果是在山區就有一定的危險性了!
步道入口就在勝興車站旁邊
圖資來源: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右上階梯
涼亭,看來沒在維護。
殘破的茶亭
古道另一端出入口
我們再由這端出口往回走幾十公尺後,從叉路右轉往等食堂,然後O型走回勝興車站。
叉路右轉路況不佳無法通行,由旁邊高繞過去。
這段步道倒木甚多
等食亭是早期挑夫在山上等吃飯的地方,這是因為早期山區遙闊,當時挑夫為了多做一些工增加收入,節省走路回家吃飯來回的時間,以增加工作時間,就輪流由其中一位太太代表,將太太們煮好的飯菜挑到此亭,供挑夫們進食,所以此亭又稱作等食亭,但這座涼亭目前已倒塌。
走到這裡看到了一塊古道的指標,我們沒有往指示牌的方向,而轉向下圖的產業道路,好像是錯了,只能續行。↓
繞來繞去終於走到這個叉路,右下樹頭有一塊往勝興車站的指示木牌,我們又選了左上的叉路,結果又錯了。
左上往挑柴古道,不取,選右下接產業道路。
續行終於看到民房了
本來沿著這條大馬路就可到勝興車站,突然看到右邊有條很漂亮的步道,忍不住就走進去看看,裡面山谷間有一片農田有如世外桃源。
在這裡遇到一個鐵路局退休站長,只顧著聊天竟忘了問接到大馬路該往那個方向,結果又走了一段路才發現方向錯了。